檢查出雙子宮、雙宮頸、雙陰道,可以正常妊娠嗎?
陰道斜隔綜合征(oblique vaginal septum syndrome,OVSS),是一種罕見的生殖系統畸形。多發生在青春期,發病率約為0.1%~ 3.8%[1]。
基本特點為雙子宮、雙宮頸、雙陰道,一側陰道完全或不完全閉鎖的先天性畸形,常伴有斜隔側的泌尿系統畸形,以腎臟缺如多見[2]。
《關于陰道斜隔綜合征、MRKH綜合征和陰道閉鎖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(2018)》中提到,目前在臨床上陰道斜隔綜合征一般分為Ⅰ、Ⅱ、Ⅲ型[3]:
①Ⅰ型(無孔斜隔型):一側陰道完全閉鎖,陰道斜隔后的子宮與外界及對側子宮完全隔離,兩子宮間和兩陰道間無通道,子宮腔積血聚積于斜隔后腔。見下圖1A。
②Ⅱ型(有孔斜隔型):一側陰道不完全閉鎖, 陰道斜隔上有1個直徑數毫米的小孔,斜隔后的子宮與對側子宮隔絕,經血可通過斜隔上的小孔滴出,但引流不暢。見下圖1B。
③Ⅲ型(無孔斜隔合并子宮頸瘺管型):一側陰道完全閉鎖,在兩側子宮頸之間或斜隔后腔與對側子宮頸之間有一小瘺管,斜隔側的經血可通過另一側子宮頸排出,但引流不暢。見下圖1C。
圖源:參考文獻
臨床上以Ⅰ、Ⅱ型多見,但也有不似典型Ⅰ、Ⅱ、 Ⅲ型的類陰道斜隔綜合征,如無孔斜隔合并一側子宮頸閉鎖型等。
陰道斜隔綜合征的臨床表現與隔后腔積液的多少、發病時間的長短以及疾病的分型有關,其臨床表現多樣、復雜。典型的癥狀為初潮后痛經和盆腔包塊[4]。
1. 痛經
青春期前常無明顯不適癥狀,青春期后月經來潮,由于一側陰道梗阻,經血排出不暢而表現出一系列臨床梗阻癥狀,其中以痛經為最顯著,發生率約為80%。
陰道隔后腔長期積血導致經血逆流至腹腔,從而引發的子宮內膜異位也會引起痛經癥狀。
Ⅰ型患者痛經癥狀最明顯,由于其陰道完全閉鎖,經血完全積聚在隔后腔,隨著經血逐漸積聚,癥狀也會越加明顯。Ⅰ型患者出現痛經癥狀早且程度較重,而Ⅱ、Ⅲ型患者則痛經不明顯或呈現隱痛。
2. 盆腔包塊
此癥狀在青春期前患者最為顯著,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。
盆腔包塊多位于宮旁、陰道旁、直腸前下方,隔后腔積液多少與盆腔包塊大小密切相關,當積液量較多時會延及同側輸卵管,引起盆腔、下腹部積血出現包塊。
3. 月經淋漓不盡,經期延長或陰道分泌物出現腥臭味
為Ⅱ、Ⅲ型患者就診最常見的原因。患者雖有周期性的月經,但經后常淋漓不盡,易出現繼發性感染。
4. 陰道壁可見突出腫塊
在所有類型中均會發生,但Ⅰ型患者最明顯。腫塊直徑最高可達15cm,部分患者會因囊性包塊位置較高而誤認為是盆腔包塊。
5. 先天性腎臟發育不全
一側腎臟發育不全同時伴有對側腎代償性增大,多為腎缺如,以右側常見。
目前報道已有輸尿管異位開口、異位腎、腎囊性發育不良、雙套泌尿系統等病例。
圖源:攝圖網
6. 尿失禁、排尿困難、急性尿潴留
尿失禁、排尿困難、急性尿潴留癥狀多因盆腔包塊壓迫膀胱而引起。
7. 性交困難
由于斜隔或陰道壁突出的腫塊會導致性交困難,發生率約為5%。
8. 不孕
本病引起不孕的發生率約為35%,多為雙子宮畸形導致的不孕。
9. 其他
部分患者因宮腔、陰道積液,久之會發生宮腔積膿。全身癥狀較重,易引起發熱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
手術是治療陰道斜隔綜合征唯一有效方法。陰道斜隔綜合征一旦確診,陰道斜隔切除+引流術為首選方式,也是解除生殖道梗阻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。
2018年中國專家共識建議,若陰道斜隔綜合征患者的畸形和病變及時得到矯治,則生育結局較好,術后不會影響性生活及生育,兩子宮均可正常妊娠、分娩,但以斜隔對側子宮妊娠多見[3]。
研究發現,對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,術后約80%患者可成功妊娠,活產率為69.4%,多數行剖宮產[5]。
因此,建議陰道斜隔綜合征未行陰道斜隔切除患者行剖宮產終止妊娠。
陰道斜隔綜合征孕前行陰道斜隔切除,合并胎位異常或軟產道異常的患者,建議行剖宮產終止妊娠。
陰道斜隔綜合征孕前行陰道斜隔切除,胎位正常,無軟產道異常的患者,可經陰道試產,如有剖宮產指征可考慮手術終止妊娠[6]。
圖源:攝圖網
盡管雙子宮畸形婦女有較高的受孕率,但早產和流產仍有逐年增高趨勢,研究報道發生率分別為15%和23%[7]。
另有研究表明,具有雙子宮的女性患者雖其生育功能不受損,胎兒存活率較高,但胎膜早破、胎兒發育遲緩等異常妊娠現象仍需要引起重視[4]。
參考文獻:
[1]張璐芳,張璇,賀曉琪,王澤華,董衛紅.陰道斜隔綜合征診治要點分析[J].中國醫師雜志,2020,22(1):103-105.
[2]朱松楠,朱穎軍. 陰道斜隔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 [J].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, 2017, 44 (03): 262-264+270.
[3]朱蘭,郎景和,宋磊,等. 關于陰道斜隔綜合征、MRKH綜合征和陰道閉鎖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. 中華婦產科雜志,2018,53(01):35-42.
[4]程允,朱潁,韓楊. 陰道斜隔綜合征診治述評 [J]. 生殖醫學雜志, 2017, 26 (01): 91-95.
[5]陳春. 陰道斜隔綜合征的臨床及分子遺傳學研究[D]. 北京協和醫學院, 2016.
[6]朱潁,曹云霞. 子宮發育異常患者妊娠結局分析 [J].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, 2016, 51 (07): 1042-1045.
[7]汪沙,段華. 陰道斜隔綜合征的診治要點 [J].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, 2020, 12 (03): 21-22+3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