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個寶寶九個黃?新生兒黃疸,多半與這9種因素有關!
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臨床癥狀,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。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出現皮膚、黏膜和鞏膜黃染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01
孕產婦高危因素
1. 早產:早產兒肝臟功能發育情況較足月兒不足,會對其肝臟血清膽紅素攝取能力造成影響,引發高膽紅素血癥,從而使病理性黃疸發生率升高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02
新生兒高危因素
ABO 血型不合、Rh血型不合等;
紅細胞形態異常,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、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等;
血紅蛋白病;
重要臟器出血;
宮內感染,常見如巨細胞病毒感染,EB病毒感染等
維生素 E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引發溶血;
某些藥物,如磺胺、呋喃唑酮、水楊酸鹽、維生素 K3、樟腦、黃連等,可誘發紅細胞膜的缺陷而發生溶血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2. 游離膽紅素增多:
感染; 窒息、缺氧、酸中毒、低體溫、低血糖、低蛋白血癥等; 某些藥物如磺胺、水楊酸鹽、吲哚美辛、 毛花苷 C、噻唑類利尿藥等; 其他,如甲狀腺功能低下、腦垂體功能低下、先天愚型、幽門狹窄等; 先天性非溶血性或家族性暫時性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,如 Gilbert綜合征(體質性肝功能不良性黃疸),也會致膽紅素升高。
3. 膽汁淤積:
盡管大多數新生兒黃疸預后良好,但部分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膽紅素腦病(ABE),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害或終身殘疾。
ABE是膽紅素升高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體現,主要見于TSB>342μmol/L(20 mg/dl)和(或)上升速度>8.5 μmol/L(0.5 mg/dl)、>35周的新生兒。早期表現為肌張力減低、嗜睡、尖聲哭、吸吮差,而后出現肌張力增高,角弓反張,激惹,發熱,驚厥,嚴重者可致死亡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對于多數足月新生兒黃疸,光照療法是常用的干預措施。但需注意在光療過程中,應適當增加補液量,保持合適尿量,以防光療中體液丟失過多,也要注意監測體溫,光療特別是熒光燈管光療時可因環境溫度升高引起發熱。光療中注意保護患兒的雙眼和會陰部,同時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。
換血療法可以換出血液中的膽紅素、抗體及致敏紅細胞,一般用于光療失敗、溶血癥或已出現早期膽紅腦病臨床表現者。
還有一些藥物可以起到輔助治療作用,如白蛋白、丙種球蛋白、苯巴比妥、微生態制劑等。中藥制劑如茵梔黃和清肝利膽口服液也可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。
參考文獻:
[1]張巍. 侯新琳. 新生兒黃疸管理流程共識[J]. 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. 2021年第 29卷第 3期
[2]《新生兒黃疸規范化用藥指導專家建議》專家編寫組. 新生兒黃疸規范化用藥指導專家建議[J]. 中國醫藥導報. 2019年 9月第16卷第27期
[3]楊胤穎,徐靈敏. 新生兒黃疸的早期識別與分級診療[J].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. 2022年第50卷 第3期
[4]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, 新生兒學組《中華兒科雜志》編輯委員會.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[J]. 中華兒科雜志2014年10月第52卷第10期ChinJPediatr,October 2014,Vol.52,No.10
[5]陳國鋒. 丁月琴. 新生兒急性膽紅素腦病的研究進展[J]. 中國社區醫師. 2023年第39卷第32期
聲明:本文出自醫會寶編輯部,旨在為醫療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。本文并不能取代醫生的專業診療意見,如有罹患,需前往專業醫院檢查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