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告單顯示「肝脾腫大」要緊嗎?提醒:需注意這些情況......
1. 肝臟:
正常成人肝臟大小約為長徑 25cm、上下徑 15cm、前后徑 16cm。肝上界一般位于右鎖骨中線第 5肋間,肝下界一般于肋緣下觸不到,但腹壁松弛或體型瘦長者肝界可能下移,肝上界可降至第 6肋間,右肋緣下1~2cm可觸及,劍突下觸及肝臟下緣一般應在3cm以內,但一般不會超過劍突根部至臍的中上1/3處。
肺氣腫、右側胸腔大量積液等可造成肝下移,應與肝腫大區別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小兒的肝臟一般在胸骨柄及肋骨下緣很容易觸及,且因年齡大小而有所不同:1歲以內可在右肋下緣觸及肝臟,但一般不超過2~3cm,隨著年齡的增長,肝下緣逐漸上移,4歲以后在右肋緣下多不易觸及肝臟,7歲時則觸不到。
如超出上述標準,肝臟質地柔軟,表面光滑,且無壓痛,則首先應考慮肝臟下移,此時可用叩診法叩出肝上界,如肝上界也相應降低,肝上下徑正常,則為肝臟下移;如肝上界正?;蛏?,則提示肝腫大。
2. 脾臟:
除內臟下垂引起的脾臟下移外,正常情況下脾臟在左側肋下不能觸及,有些嬰幼兒可觸及但不超過1cm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
1. 感染性因素
病毒、細菌、真菌、立克次體、螺旋體或寄生蟲等感染均可能引起肝脾腫大。各種感染因素侵襲肝臟和脾臟,可引起細胞變性壞死、炎癥細胞浸潤、組織水腫、炎性物質滲出等病理改變,從而導致肝脾腫大。
圖片來源:醫會寶編輯部
2. 非感染性因素
脾臟輕度腫大常見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、傷寒、粟粒型結核、急性瘧疾、感染性內膜炎、膿毒癥等;中度腫大常見于肝硬化、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、慢性粒細胞白血病、黑熱病、淋巴瘤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;高度腫大常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、黑熱病、慢性瘧疾和骨髓纖維化、淋巴瘤、惡性組織細胞病等。
參考文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