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欧美/亚洲日韩第一页/屁屁影院最新网址/久久伊人电影 -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在线视频

警惕!長期使用二甲雙胍、PPI、抗生素等4類藥物,或可增加這一癌癥發生風險......

2024/09/26 admin 123

胰腺癌是一種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系統腫瘤,5年生存率不足10%。目前有多種已知危險因素可促發胰腺癌發生,如高齡、吸煙、肥胖、慢性胰腺炎、2型糖尿病以及胰腺癌家族史等。

在眾多因素中,藥物因素逐漸引起人們關注。據相關研究報道,多種常見藥物可能會增加胰腺癌風險。
一、糖尿病相關藥物

1. 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

胰島素是能降低血糖的蛋白質類激素;胰島素促泌劑主要通過直接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,發揮降血糖作用,包括磺脲類和格列奈類。
目前普遍認為,血液胰島素水平過高可促進胰腺癌變。胰島素與胰島素促泌劑均提升血液胰島素水平,而高胰島素血癥是胰腺癌風險因素。Meta分析發現,與其他降糖藥相比,外源性補充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,胰腺癌風險顯著增加[相對風險(RR)=2.41;95%置信區間(CI):1.08~5.36;P=0.03]。

2. 胰高血糖素樣肽-1 (GLP-1)類似物或二肽基肽酶-4 抑制劑(DPP-4i)
目前關于這兩種藥物是否增加胰腺癌風險,臨床研究尚且存在爭議。一些臨床研究表明使用 GLP-1類似物或 DPP-4i的患者胰腺平均增大 40%,并表現出更多的癌前病變。也有持相反結果的研究,如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發現,與二甲雙胍相比,使用 GLP-1類似物的肥胖或糖尿病患者,胰腺癌風險降低(HR=0.47;95%CI:0.42-0.52)
但在動物實驗中,結果顯示2種藥物均有致癌傾向。如有研究發現暴露于艾塞那肽 12周的大鼠出現柱狀細胞異型性,類似于低級別胰腺上皮內癌前病變;給予西格列汀 12周的大鼠發生了腺泡-導管上皮化生(癌前病變)。對此,臨床也需持謹慎態度。
3. 噻唑烷二酮類藥物(TZDs)
TZDS類藥物為胰島素增敏劑,主要包括吡格列酮和羅格列酮。

有研究提示,吡格列酮可能與胰腺癌風險增加有關(HR=1.41;95% CI:1.16~1.71),而羅格列酮未發現風險。一項膀胱癌研究也出現了類似的結果,吡格列酮與膀胱癌風險增加有關(HR=1.63;95% CI:1.22~2.19),而羅格列酮無關。

此外,包含 42500名癌癥患者的大型病例對照研究顯示,吡格列酮導致癌癥風險顯著增加[調整比值比(OR)=1.20;95%CI:1.05~1.38]。以上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可能增加包括胰腺癌在內的癌癥風險。

4. 二甲雙胍

近年來,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在癌癥預防和治療領域均顯示出潛力。但對于是否增加胰腺癌風險,目前尚且存在爭議。一項覆蓋韓國全人群,包含131877名二甲雙胍使用者的大型回顧性隊列研究顯示,與未使用者相比,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胰腺癌風險增加(HR=1.34;95% CI:1.21~1.48)。

二甲雙胍增加胰腺癌風險的機制尚不清楚,有研究者猜測可能由二甲雙胍產品的致癌物污染所引起,也可能是二甲雙胍通過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(AMPK)抑制磷酸酶和張力蛋白同源物(PTEN)的表達促發胰腺癌發生。
二、抑酸藥物
1. 質子泵抑制劑

PPI 的使用被認為可能增加多種胃腸道癌風險,其中包括胰腺癌。納入 11項研究的 Meta分析顯示,PPI的使用增加約 63%的胰腺癌風險(調整 RR=1.63;95%CI:1.19~2.22;P=0.002)。

PPI可加劇胃泌素釋放,導致高胃泌素血癥,從而加速胰腺癌變。長期(超過3個月)使用 PPI會誘發腸道微生物群的顯著改變,如鏈球菌豐度增加,而鏈球菌可能是胰腺癌的致病菌。此外,PPI 使用引起胃腸道 pH 值升高有利于 N-亞硝胺形 成,而 N-亞硝胺可導致細胞癌變。


2. 雷尼替丁

研究發現,長期使用雷尼替丁會增加胰腺癌等胃腸道癌癥風險。然而該致癌效應可能并非由藥物成分引起,而是制劑中的雜質成分。另外,雷尼替丁與質子泵抑制劑相似,可升高胃腸道 pH值,為N-亞硝胺的形成創造有利條件。
三、青霉素或磺胺類抗生素
抗生素是一類具有殺菌或抑菌作用的物質,長期使用抗生素與多種癌癥風險的輕微增加有關,包括胰腺癌、肺癌、淋巴瘤、腎細胞癌、前列腺癌、多發性骨髓瘤、結直腸癌和乳腺癌。青霉素、頭孢菌素、大環內酯類、喹諾酮類和四環素類等廣譜抗生素與癌癥的關聯性最強

納入 4項研究的 Meta 分析認為,抗生素使用增加約 30%的胰腺癌風險( OR=1.28;95%CI:1.04~1.57;P=0.019),并且抗生素使用療程越長,患者風險越高。

包含4113名胰腺癌患者和 16072名對照患者的嵌套式病例對照研究顯示,胰腺癌風險僅在青霉素或磺胺類抗生素使用者中顯著增加,而在頭孢菌素、大環內酯類、喹諾酮類、四環素類和硝基咪唑類使用者中未見顯著差異。
四、鈣通道阻滯劑(CCB)
鈣通道阻滯劑(CCB)可阻斷鈣離子通過鈣通道進入細胞,具有降血壓作用。一項包含 145551名絕經后婦女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顯示,與其他降壓藥物使用者相比,短效CCB使用者患胰腺癌的風險增加(HR=1.66;95% CI:1.20~2.28),且短效CCB的長期(≥3年)使用者風險更高(HR=2.07;95% CI:1.42~3.02)。

多種危險因素均會促進胰腺癌的發生,其中藥物因素也不容忽視。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表明多種常見藥物有增加胰腺癌風險,因此使用時不應忽視其用藥風險。
當前關于GLP-1類似物、DPP-4 抑制劑,TZDs 和二甲雙胍等降糖藥與胰腺癌風險存在爭議,未來仍需進行高質量的臨床研究,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加以證實。